查看原文
其他

回收剩饭菜分享给有需要的人,“有衣食”正推动社区改变

2016-02-26 Dany 有机会网

文章来源:有机会博客

图文作者:Dany

导语

说到香港,我们不由地便想到:购物天堂,金融中心,艺术文化之都…… 然而,一月中下旬的香港有机之旅刷新并丰富了我的想法:正如狄更斯所说,“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,也是最坏的时代”,一方面,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大都市,农业用地少之又少,市民浪费食品情况严重;另一方面,在这个东西方碰撞出来的小世界里,还有一片孕育“有机”的沃土,有一群有心人在实践甚至推广有机生活,“有机”分子在这里生生不息,活跃舞动。

与你畅游「香港有机之旅」第三站:“有衣食”分享计划 | 一群有心人正在掀起社区改变

2013年,香港非牟利食物回收组织“丰剩”的创办人之一邓敏琳,在一席《剩食香港》演讲中提及到香港食物浪费的情况:

“在堆填区里,我们每天扔过万吨的垃圾,当中可以回收再用的食物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。我们所说的食物,不是光指那些已经不能吃的鱼头鱼骨之类,当中有大量的食物可以循环再用,可以吃,有些可以成为肥料,有些甚至仍是完整无缺的食物,甚至没有过期,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,他们就不可再卖给人,或者不可以给有需要的人吃。”

“每一天,超级市场都会扔大量的食物出来,那些食物可能是未过期的食物,或者可能是翌日才会过期的食物……这些食物都是完整无缺的剩食,而不是不能再吃、很脏的食物。”

正是经过对食物浪费情况的观察、食物回收行动的探索,“丰剩”在2012年应运而生。该组织目的只有一个,减少浪费食物。现阶段向各饮宴筹划者呼吁捐出饮宴或酒席剩食(如婚宴、寿宴、谢师宴等),丰剩将派义工到饮宴现场收集打包好的剩食,再分发给有需要的人士。

在香港,类似的食物回收组织还有很多。在2015年香港MaD创不同年会创造的机缘之下,我们有幸在阿娟社工的带领下来到香港元朗天水围社区考察“有衣食”分享计划项目。(“有衣食”,指我们不要浪费食物,懂得珍惜。)


“有衣食分享计划”由社区互助组织天水围小区发展网络主办。在得到私人基金的支持下,有衣食于2011年尾开始,派食物回收员到天水围街市定期收集商户卖不完欲丢弃的剩菜。该计划的目的是要减少食物浪费,同时协助区内居民,将仍可食用的食材分发给有需要者。计划还为社区妇女提供兼职就业机会,例如食物回收、派发工作。


据香港中新社报道,计划开展时较困难,因为不少街市商户都担心人们吃了剩菜会拉肚子,因此“有衣食”采取街坊登记制度,同时会查验剩菜的质量,确定能够食用才分发,这样双重把关下,愿意提供弃置食材的商户便增多。


收集的弃置食材种类最多是蔬菜和水果,其余是豆腐类食品、糖水、面包等。接收食物的部分人并非因为经济困难,更多是出于支持环保,“吃得唔好徙”(可以吃就不要浪费),对食物的珍惜;街坊们只要到社工处做好登记,便可以到指定地点与时间排队获取食物——项目的初心希望使食物物尽其用,也能帮助到有需要者。


(实际上这些蔬菜水果很多都是完好的,不存在质量问题;只是因为外表不太漂亮,消费者不愿意买,便卖不出去,成为“剩食”了。) 

拿取食物需要排队。有趣的是排队原则并非“先到先得”,而是采取抓阄的方式,以个人抽取的数字顺序进行排队。前来领取食物的市民大多上了年纪,拿到食物后便开心离开。


当我们带着相机来到食物派发处时,一位社工特意询问的在场的公公婆婆,“有没有谁是不想被拍照的呀,可以举手示意!”一位婆婆特别活跃,还特意摆好姿势给我们拍照。


“天冷了, 记得穿多点衣服!”一位婆婆特意提醒其中一个社工,而社工也对婆婆亲切地做出回应。当我看到这一老一少之间能建立起深厚的感情,有如此自然亲切的互动时,内心不由地感动。


在食物回收行动中,“有衣食”项目联结了店家和街坊,既解决了店家的剩食问题,也帮助到有需要的街坊,食物也得到应有的尊重,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;也正是这个项目,街坊之间建立起更为友好亲密的邻里关系,我也相信街坊“有衣食”这个观念定能从食物延伸到生活更多方面。

说到捐赠可食用食物方面,网络上《香港的“零厨余”之路》一文说到,“香港现时约有二十五间非牟利机构推行食物回收计划,但有关的统计数字不详。按现时推行食物回收机构的规模及回收点估计,每机构每日可收集二百公斤食物,即所有机构一天合共可收集约五公吨食物,但此数量只占香港厨余垃圾总量的0.14%。以现时大量工商业厨余垃圾情况来看,捐增食物以达减厨余垃圾的目标,仍有相当距离。”

而香港民间食物回收团体也面对着不少困难,大部分食物回收机构面对储存食物地方、资金及人手不足问题。以资金问题为例,大部分回收团体是靠私人基金赞助,但这些资助年期较短,一般为三年,当资助计划陆绩到期,若部分团体仍未获得新资助,便容易面临倒闭危机。厨余垃圾任务艰巨,回收团体经营不易,可见食物回收问题仍任重而道远。

尽管现在困难阻阻,我们依然要对未来有希望。“每一个人都可以是‘丰剩’的一份子,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想办法处理眼前吃剩的东西。商家一个晚上扔的食物可能比不上我们一个人一年吃剩的食物,除了一方面继续谴责他们这样的扔法,从个人做起也非常重要,只有社会真的形成一股风气——‘我们不喜欢吃剩食物’、‘我们喜欢珍惜食物’、‘我们不喜欢资源被浪费’,社会才能做出更大的改变。”邓敏琳在一席演讲结尾处如是说。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很弱,但是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行动时,这个世界也便因此改变了。


有机生活的体现不仅仅是我们食用有机食物,使用有机用品,它还代表着低碳、对环境友好、可持续的生活方式;而食物回收背后除了体现环保节约、不浪费的生活准则外,也体现了人们对食物的尊重、对大自然的爱护与敬畏。

食物回收与有机生活看似不相干,却彼此联系。试想一下,当我们扔掉这些尚可食用的食物时,他们被扔掉哪儿呢?最终,他们被扔在堆填区,一个看似遥远、不会影响到我们、生活的地方,却实实在在地与我们同在一片天空下。终有一天,它会影响到我们,我们也会感受到它的存在。有机生活不应该只是“自我的”,“眼前的”;我们还要对我们所处的环境负责,珍惜大自然的馈赠,并保护身边的环境——这种理念值得体现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上。

最后向大家推荐香港作家陈晓蕾《剩食》一书,该书讲解什么是“厨馀”,探讨工商界产生厨馀的成因,香港以及邻近地区目前如何处理厨馀,最后分享如何巧妙处理家居厨馀的方法。但愿“做人要有衣食!”能成为每个人生活的准则,尊重、爱惜食物,做一名合格的地球公民。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